在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中,相关人员尤其是保安人员,其言行举止应遵循专业与人文的双重准则。在处置紧急情况的关键时刻,他们需要兼顾法律规定和人文关怀,实现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针对此情况,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保安人员拥有维护公共秩序的职责。他们在行使这一职责时,必须明确自身的行为边界,严格遵循《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的规定。他们的言行必须遵守《治安管理处罚法》,避免使用侮辱性语言,以免涉及人格权侵害,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面对公共安全危机,保安人员需要展现出专业的危机干预能力。他们应遵循国际通行的危机干预标准,采用非评判性沟通方式,与当事人建立信任关系。世界卫生组织的“LEAPS”沟通模型是一个很好的参考,通过倾听、共情、询问、复述和总结的方式,稳定情绪,提供必要的支持。
为了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和质量,建议完善应急处置流程。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确保在劝说无效时能及时转介警方及心理援助团队介入。对现场人员进行专业的应急处置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如自杀干预QPR技术,让他们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做出专业判断。配备专业谈判设备,如远程扩音系统,避免近距离的言语冲突,确保处置过程的安全。
公共区域的管理者需承担起安全保障义务,但同时也需注意履行方式应符合比例原则。为了提升工作人员的情绪管理能力,建议进行情景模拟训练,让他们在真实的模拟场景中学会如何平衡法律责任和人文关怀。在应急预案中明确言语使用规范也是至关重要的。
此类事件凸显了基层安保人员在危机处理方面的专业化需求。建议相关单位参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标准化手册》,完善培训体系,确保保安人员具备专业的危机处理能力。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应急处置的合法性和适当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公共安全事件时更加从容、专业、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