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聚焦预制菜进校园争议:知情权、健康隐患与监管漏洞
一、透视争议焦点:知情权与选择权的双重缺失
预制菜无声无息地走进校园,家长和学生的知情权被忽视。部分学校未能按照教育部门的规定,在更改供餐方式时征求家长委员会或学生的意见,实质上剥夺了他们的选择权。央媒对此提出严肃质疑,强调教育部门的政策要求应得到严格执行,保障家长在重大供餐事项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营养与健康隐患:家长担忧学生的健康风险
预制菜普遍存在的营养不均衡问题引发了家长的担忧。维生素流失严重,绿叶蔬菜占比不足,盐糖含量超标等现象更是加剧了这种担忧。特别是在冷链运输和复热加工环节,家长对食品安全风险存在严重的质疑。他们担心长期食用预制菜可能对学生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三、监管漏洞与政策执行不力:安全红线的失守
央媒在报道中指出,一些企业使用劣质食材,加工环境不达标,导致交叉污染风险。地方政策存在滞后现象,尽管教育部强调“当餐加工”,但多地仍存在预制菜替代现制餐的乱象。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校园餐的安全问题更加引人关注。
四、央媒建议与解决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央媒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制定更严格的预制菜校园准入标准,明确营养成分、保质期等指标,并强化检测与释疑;二是引入家长委员会、学生代表参与决策,避免校方“一言堂”;三是设置“新鲜窗口”与预制菜窗口并行,保障学生多样化饮食需求;四是推动“明厨亮灶”工程,实现原材料100%溯源,严查企业违规行为。
央广网等媒体指出,预制菜进校园争议的本质是公共服务的责任边界问题。在营养标准、监管体系尚未成熟时,不能贸然推进预制菜进校园,更不能将企业的便利凌驾于学生健康之上。校园餐的“良心账”必须以学生利益为核心,而不是简单追求效率。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