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水族 >

迟到四十年的闽南家书

编辑:水族馆 2025-04-17 16:22 浏览: 来源:www.diyichongwu.com

在两岸历史的波澜壮阔中,闽南地区的家书成为了连结两岸亲情的桥梁与纽带。这些故事讲述的是三个因时代阻隔而晚些到来的闽南家书,它们背后蕴含着跨越时空的深情厚意与家国记忆。

一、颜罗国的漫长等待

背景:在1949年的动荡岁月里,东山县的渔民颜罗国被军队带往台湾。从此,他与大陆的亲人失去了联系。

家书传递:颜罗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托付同乡带回一封家书给远方的亲人。由于两岸的隔绝,这封家书迟到了整整43年。直到2018年,台胞沈景色通过东山县台办的协助,终于找到了颜罗国的儿子高定照,将这封承载着沉甸甸的思念的家书和颜罗国的遗骸送回了他的故乡。

结局:颜罗国的遗骸被安葬在东山,他的心愿得以实现——“叶落归根”。那封迟到43年的家书终于到达了亲人的手中,填补了一段漫长而空虚的时光。

二、陈金南的乡愁与家书

离散与等待:湖南籍的老兵陈金南在1949年赴台,直到35年后的1984年才首次收到母亲的家书。信中简单的文字,透露出无尽的思念:“要是能欢聚一堂多热闹啊!”

三代人的接力:陈金南的女儿陈湘华通过手中的20余封家书,与大陆的堂兄建立了联系。在2018年,她带着父亲珍藏的家书和印章,在《等着我》的舞台上找到了湖南的亲人。

遗憾与重逢:尽管陈金南晚年因中风未能亲自返乡,但那些家书使第三代的血脉亲情得以延续。

三、陈兰凤的记忆与见证

陈兰凤年幼时被送往台湾,与福建浦城的家人失散。两岸开放通信后,她寄出了满含故乡思念的15封家书。这些信件在她去世后由儿子范植明捐赠给福建闽台缘博物馆,成为两岸乡愁的见证。这些信件按时间顺序保存完好,每一封都承载着陈兰凤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期盼。

家书背后的历史烙印,是两岸人民情感的阻隔与希望。自1949年后,两岸通信中断数十年,家书往往需要通过民间渠道传递,耗时漫长。这些家书不仅传递了亲情,更承载了文化认同,如闽南方言、饮食习惯等,成为离散族群的精神寄托。随着两岸开放探亲,这些“迟到”的家书从私密情感升华为民族记忆,见证了“两岸一家亲”的血脉联结。

上一篇:娄底必游景点攻略:当地旅游胜地有哪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