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国旗设计者的传奇人生——曾联松
一、设计者简介
曾联松(1917年12月17日-1999年10月19日),这位浙江瑞安的杰出人才,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的设计者,更是一位充满激情与热血的爱国者。中央大学的经济学系中,他勤奋攻读,而他的心却始终向着革命的方向翱翔。
二、设计启程与核心理念
曾联松的设计之旅始于1949年那个火热的夏天。当国旗设计的征稿启事发布时,他深知这是一个为国家献力的机会。他深入考虑了中国和人民的大团结这一主题,提出了极具创意的设计:大星象征党的领导,四颗小星则分别代表中国的四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色彩选择上,红色代表了革命与光明的追求,而黄色则体现了民族特色和辉煌。这两种颜色的结合,不仅使国旗色彩鲜明,还寓意着国家的繁荣与昌盛。
三、图案细节与特色
曾联松设计的国旗长宽比为3:2,左上角缀有黄色的五角星。大星居中,四颗小星环绕在大星的右侧,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图案。每一颗小星都有一角指向大星中心,这寓意着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四、选拔与确定
在1949年的国旗设计征集中,曾联松的“复字第32号”方案从众多的中脱颖而出。经过多次深入讨论和毛泽东主席的认可,该方案在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正式通过,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五、历史意义与影响
五星红旗的设计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曾联松对新中国政权特征的理解与表达。它体现了中国领导下的多阶级联合,融合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至今,这一图案依然是国家统一与民族精神的象征,飘扬在中华大地上,激励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
曾联松的设计,不仅定格了历史,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他的才华与热情,将永远被铭记在五星红旗之中,飘扬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