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区“闭环泡泡”模式:防疫复工的双重奏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了充满挑战的2025年。在广州海珠区,一种新颖的“闭环泡泡”模式正悄然兴起,其目标直指非高风险区域的企业复工复产难题。这一模式通过闭环管理,巧妙地在防疫与生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一、适用条件细致解读
此模式主要针对中部管控区域内的非高风险企业,详细说来,就是东晓路至昌岗路以东、黄埔涌至赤沙涌再至华南快速干线至广州环城干线至新光快速路以西的区域。人员方面,要求员工连续5天核酸检测呈阴性,近3天无发热等不适症状,且健康码为绿码。
二、申请流程的简洁与严谨
申请流程既注重细节,又力求简便。企业需要提交的资料包括“集体码”申请证明、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等。返岗人数达到或超过500人的企业,需向行业主管部门申请;少于500人的则向属地街道申请。审核部门在收到完整材料后,将在2日内反馈审核结果。
三、管理要求的精准落实
管理环节是确保闭环泡泡模式成功的关键。纳入“白名单”的员工将被闭环转运至工作地,其活动范围严格限制在管理区内。企业则承担起主体责任,需要落实健康监测、场所消杀等措施,确保闭环内无交叉感染风险。通过“集体码”的实时监控,对员工的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监督,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进行处理。
四、成效显著,实践验证
该模式的实施成效显著。复工范围已覆盖制造业、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如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企业复工率已达到51%,9家制造业企业被纳入“白名单”。这一模式的社会效益也日益显现,它缓解了管控区的就业压力,减少了人员无序流动,降低了疫情传播风险。
广州海珠区的“闭环泡泡”模式,不仅保障了企业生产连续性,更提高了疫情防控的精准性。在这一特殊时期,它为复工复产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展现了海珠区在防疫与经济发展并重的理念下的智慧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