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缘战略扩张的驱动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明确表示,该组织的战略重心正在从大西洋延伸至太平洋。这一明显的转变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动机。近年来,北约成员国在中国周边频繁进行军事活动,试图通过渲染所谓的“中国”,为其军事存在的合理性铺路。这种跨区域的军事触角延伸,实际上是响应美国的印太战略,呼应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转向亚洲。从2019年的《伦敦宣言》中提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到2021年后将中国定义为“系统性挑战”,北约内部的对华定位正在发生系统性调整。这不仅是针对中国的战略调整,更是美国强化跨大西洋军事同盟、推动北约转型的重要一环。
二、联盟合法性危机的倒逼
北约近年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甚至有人质疑其是否已“脑死亡”。为了维持联盟的凝聚力,北约需要找到新的存在价值。于是,他们将目光转向中国,将中国描述为“网络威胁”、“技术威胁”、“远程导弹威胁”等复合型挑战,这成为他们制定2022-2032年新战略构想的核心理由。在乌克兰危机中持续拱火的压力也被转移到对中国的警告上。这种警告被分析人士视为北约试图转移其在乌克兰危机中的责任,通过制造外部威胁来掩盖其在战略上的失误。
三、技术霸权争夺的加剧
在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网络空间和远程导弹等领域,中国的快速发展被北约视为对其“规则制定权”的挑战。这些领域的能力可能重塑欧洲的安全格局,北约将科技竞争纳入防务合作框架,试图维持西方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当前(2025年3月),北约防长会议继续将中俄并列为主要防范对象,显示出其战略调整已从政策宣示转向具体行动部署。这种对华强硬姿态的本质是冷战思维的延续以及对多极化趋势的本能抗拒。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中,北约的所作所为反映出其对于维护自身地位和权力的强烈欲望,而对于全球和平与稳定的威胁也因此愈发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