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祝福语的使用,近年来围绕“是否只能说‘安康’而不能说‘快乐’”的争议持续不断,其起源和发展引人关注。这一话题的兴起,主要源于自媒体传播的片面解读,但实际上,传统历史和学界观点均不支持这一限制。
争议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一篇自媒体文章,文中虚构了一位名为杨广宇的“非遗专家”,声称因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投江事件,端午节需保持严肃氛围。经过查证,这位专家并不存在,这一说法纯属虚构。部分观点错误地将端午节与清明节类比,认为其核心是祭祀而非庆祝。但实际上,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如赛龙舟、宴饮等,本身就包含了祈福与欢庆的双重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端午节最初是古代吴越地区龙图腾祭祀的节日,其中包含了许多庆祝活动,如赛龙舟等,这些庆祝活动的起源远早于屈原投江的历史事件。端午节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也充满了欢乐的元素。例如,唐玄宗在端午节的序文中提到“美君臣之相乐”,宋代晏殊的端午词也描述了“万户千门喜气多”的场景,这些都表明了端午节欢庆的氛围。
在学界和民俗观点方面,专家们纷纷驳斥了“禁忌说”。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指出,端午节兼具驱邪避疫与欢乐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也批评了因纪念屈原而禁止说“快乐”的说法,认为这是对于节日内涵的误解。端午节作为民俗节日,既有祈福消灾的严肃性,也有赛龙舟等集体娱乐活动,这两种功能并不冲突。因此无论是说“安康”还是“快乐”,都是对节日的一种重视和庆祝方式。尊重个人表达是现代社会的选择之一,节日的核心在于情感的传递而非用词的限制。自媒体传播的片面说法忽略了节日在历史演变中吸纳的多重文化元素,现代人应该更全面地理解传统。
端午节是一个兼具庄重祭祀和欢庆民俗活动的节日。所谓“只能说安康”的禁忌,实际上是近年来的网络谣传,缺乏历史与学术的支持。无论是说“安康”还是“快乐”,都是对节日的祝福和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