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结果
2024年9月10日,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对刘信达侵犯林生斌隐私权一案作出二审判决。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法院作出了明确的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这一判决明确了刘信达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并公开林生斌2015至2021年的出行记录,严重侵犯了林生斌的隐私权。
刘信达在判决当日通过其个人社交平台发布了公开道歉声明。他在声明中表示:“虽败诉,但我仍视此为一场荣誉之战。”他强调,道歉是基于对法院判决的尊重,而非出于自愿。
刘信达的立场与行为
刘信达长期以来对林生斌在2017年杭州“保姆纵火案”中的不在场证明表示质疑。他坚信林生斌并未如其所声称的那样乘坐飞机前往广州。为此,刘信达在2021年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包括冒用身份、虚构事实等方式,查询并公布了林生斌的飞行记录。
尽管法院已经明确其行为违法,但刘信达依然坚持认为他的行为属于“正当舆论监督”,并宣布将继续对此进行申诉。
法院判决的核心依据
法院在判决中明确指出,林生斌的私人行程信息并不属于公共利益范畴,即使他是一位公众人物,其隐私权仍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刘信达获取信息的手段(如冒用身份、编造事实等)不具有合法性,并且他公开的信息时间跨度远超案件关联时段,这进一步削弱了其所谓“舆论监督”的合理性。
案件背景与社会影响
该案起源于2017年的杭州“保姆纵火案”。林生斌因在此案中失去妻儿而成为公众人物,其言行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刘信达对林生斌的质疑和调查行为引发了公众对案件真相的热烈讨论,但他的行为同时也引发了关于侵犯隐私权的争议。
此案引发了社会对于舆论监督与隐私权边界的广泛讨论。法院通过此判决明确了一个重要的法律原则:即便涉及到公共事件,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仍是法律的底线。
后续影响
林生斌通过此次诉讼维护了自己的法律权益,但他的公众形象仍受到舆论的一定压力。刘信达虽然公开道歉,但他的态度强硬,表示“虽败犹荣”,暗示他可能继续通过其他途径表达质疑,这场争议可能会继续发酵。